欢迎登录中国政法大学安徽校友网!   联系我们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看不清? 注册 忘记密码

如何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

更新时间:2014-06-25 17:58:02点击次数:1667次字号:T|T

习近平总书记5月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中央领导人首次明确我们处于新常态时期。

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新常态蕴含以下几个政策寓意:一是经济增速正式告别8%以上的快速增长,潜在增长率回落至7.5%左右;二是宏观政策告别惯常的调控和刺激,如果经济增速在7.2%以上的合理区间,不会采取非常规的刺激措施;三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悄然转换,政府投资让位于民间,出口让位于国内消费,创新驱动成为决定中国经济成败的胜负手;四是在推动新型工业化使命的同时,强力扶持服务业,经济结构避重就轻;五是告别货币推动型增长模式,控制包括房地产在内的资产价格泡沫和债务杠杆优于经济增长本身。

如何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李义平进行了如下解读。

当前中国经济的规模已经做大,我们面临着做强的新的历史任务,既有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不创新、不深化改革就难以持续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也就是新常态。新常态的显著特点是已经跨过了粗放经营、快速发展的阶段,经济增长速度自然放缓。既然中国经济进入了这一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当采取新的政策设计。

第一,要从昔日的GDP崇拜和速度型情结中挣脱出来,以平常心态对待一个并不算快速的、自然而然但确实有效的增长速度。要重塑经济增长的心理底线,认清经济发展的规律。要清楚地把握当前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创新,是调结构,是追求经济增长的结构效应,即通过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提升带动经济发展,而不是水平结构,即平面复制原来的产业结构。更不能迎合错误的速度情结而盲目刺激。必须明确,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重视就业,但这种就业应当是货真价实的就业,而不应当是伪就业。

第二,在新常态下应当抓紧完成旨在建设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任务。经济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微观层面的事,是经济规律自发作用使然。要正确处理宏观调控和制度建设的关系。从世界经济史的角度看,相当多的宏观调控是顾此失彼、按下葫芦上来瓢,我们切不可过高估计宏观调控的作用,更不能让宏观调控耽误了我们的改革。

第三,通过合适的制度安排,激发大众的创新。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德蒙•费尔普斯认为,发达国家的经济繁荣,是大众创新的结果。国家层面的繁荣源自公众对创新过程的普遍参与,它涉及新工艺和新产品的构思、开发与普及,是深入草根阶层的自主创新。对于中国经济而言,跟在人家后边模仿着做的时代已经过去,中国经济已经到了不创新就不能发展、就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程度。我们必须通过制度安排,把企业家精神引导到真正的创新而不是官商勾结的寻租。

【点评】新常态一词产生于全球金融危机后,意指世界也许再也无法回到危机前稳定的“正常”状态,它将面临一个全新的“正常”状态。在西方,新常态被形容为危机之后经济恢复缓慢而痛苦的过程。而中国经济新常态,在本质上是由过热回归到正常状态。适应新常态,首先需要淡化发展速度,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当然,这并非鼓励不增长,而是要力戒GDP至上主义,在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的同时,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中的诸多问题,为已经起飞的经济持续发展加油。这就需要进一步强化全面改革和创新驱动的倒逼意识,着力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编辑:chenyonghong)
0 条评论
不想登录?直接点击发布即可作为游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