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型火箭炮 成打击航母编队又一利器
更新时间:2014-06-20 10:34:11点击次数:4238次字号:T|T
中国重型火箭炮 成打击航母编队又一利器
中国重型火箭炮的意义,不仅在于可有效摧毁对手的重要军事目标与重工业基地,更在于,重型火箭炮优异的改装潜力与中国设计师在概念与技术方面的超凡创新能力,可能使此种装备未来在更为广大的范围内发挥重要作用。其中,以在反介入战、两栖作战与快速反应作战方面最具代表性。
中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引进了前苏联BM-21“冰雹”型火箭炮,初次接触到世界尖端火箭炮技术之后,自身的相关研制与发展也大步向前。在通过有效吸收东西方火箭炮技术成功研发了83/WM-80型273毫米口径火箭炮之后,中国就开始制定有中国特色的重型火箭炮发展标准,并迅速付诸实施。其直接的成果,就是“卫士”(WS)系列重型火箭炮的诞生。该火箭炮早期型号,即WS-1型中型火箭炮,已成功出口土耳其。随后,中国又在WS-1型火箭炮的基础上,研发了性能更加先进、集成化程度更高的WS-2型重型火箭炮。
目前,WS-2火箭炮是中国现役的口径最大、射程最远的火箭炮,最大射程可达480公里,发射方式为车载箱式倾斜发射。WS-2是从WS-1B火箭炮改进而来,火箭弹直径406毫米,杀伤半径在450米以上。该火箭炮可配备高爆弹、燃烧弹、钻地弹、子母弹等,末段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电视、红外线或激光修正等技术,能产生巨大的威慑,每枚火箭打完后可迅速装填。装填速率与装填方式,均领先于传统火箭炮。
WS-2多管火箭系统由WS-2火箭、火箭发射车、射击指挥车和运输装填车等组成。一个火箭连为一个作战单元,包括一辆射击指挥车、六到九辆火箭发射车和六到九辆运输装填车。它的主要特点是射程远、反应速度快、精度高、成本低廉,可以用来攻击敌方军事基地、集群装甲部队、导弹发射阵地、机场、港口、交通枢纽、政治经济中心、工业基地等。
在过去的较长一段时间里,各型火箭炮都被认为是单纯的陆战装备。但类似WS-2这种重型火箭炮的出现,使其有条件在全新的作战领域,尤其是类似现阶段中国面临的反介入/区域隔绝的环境中发挥作用。尽管火箭炮的精度远不及导弹,但通过加装简易导航装置,使其设计精度可以满足对大型目标的有效杀伤。陆上如此,海上亦如此。尤其是面对航母编队这种大型水面舰队,使用多门重型火箭炮对特定海域进行密集射击,必将对该海域内的水面舰只造成有效杀伤。如果水面舰艇进行机动,则正好可以发挥重型火箭炮火力覆盖面广的优势,使水面舰艇无论如何机动,均长期处于危险海域之中。
需要指出的两点是,以重型火箭炮射击水面目标,无疑需要特殊弹头,这一点对中国而言,并不存在太大困难。另一点则是,这种射击方式,受制于火箭弹自身的精度问题,对规模较小的水面目标的射击效果并不明显。对方的舰艇越大,水面舰艇编队规模越大,越有利于火箭炮发挥其反舰潜能,这恰恰是中国想要的。
以WS-2火箭炮480公里的最大射程为例,如果以高超音速飞行,则仅需5分钟即可达到最大射程。因此,这种速度优势可以赋予中国在400公里之内的快速打击能力。值得注意的是,400公里的有效射程,已经超过很多短程地对地战术导弹了。
在两栖作战领域,自二战至今,美国一直是世界范围内的领跑者。相比之下,即使是冷战时期的另一超级大国,前苏联在这方面实在乏善可陈。但即使如此,两栖作战的基本方式,并未因美国的领先而改变。美国在该领域内的所有技术与所谓的“概念”创新,实际目标都是为了更好地完成两栖作战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的作战任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在登陆初期对登陆场上敌方火力的有效打击、压制,以及在登陆行动展开之后,对己方部队的后续火力支援。这两方面的表现,已经越来越成为衡量一支军队两栖作战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相比之下,以运输能力为代表的其他能力已经退居次位。
美国海军在将“衣阿华”级战列舰全部归入“幽灵舰队”之后,其在两栖作战的火力支援任务,已经全部由舰载机与舰载巡航导弹担任。但相比之下,这些手段都难以对较大的登陆场进行强力而持续的火力打击。事实上,在淘汰舰炮火力之后,美国的对岸打击力量,并未经历任何一场大型的两栖火力支援任务。假定在当年舰炮当家的时代,当今的俄舰载机与导弹,实际上是很难达成更加有效的打击效果的。因此,对于存在进行大规模两栖火力打击任务的国家而言,获得强大的两栖对岸打击力量,是在自身整体两栖战力不强的情况下,获得发起较大规模两栖登陆作战的重要手段。重型火箭炮恰恰是达成这种能力的重要武器。
在较早之前,即传出中国在“世昌”号试验舰(舷号82)上装备4联装300mm火箭炮的照片。可见,中国早已开始在舰载重型火箭炮领域的研究。实际上,单就舰载火箭炮这一概念而言,在二战时期就已产生。美国在“火力支援舰”上,大量装备了原本用于战斗机对陆攻击的5英寸或6英寸的火箭弹,以期获得对登陆场的瞬时火力覆盖。与传统的舰载火箭炮不同,中国试图装备军舰的是射程过百公里的远程重型火箭炮。在掌握制空权的条件下,即使没有舰载机与大量巡航导弹的对岸打击,仅以数艘装备重型火箭炮且受到良好保护的火力支援舰的打击,就可以对敌方的各类岸上目标进行有效摧毁。这种巨大的火力优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中国现阶段在两栖作战能力上的诸多劣势。
对中国海军而言,建设这种火力强大的“火力支援舰”并不困难:只需在合适的水面平台上,加装重型火箭炮的发射机构,储备一定的弹药,安装必要的观瞄、联络设备即可。而所谓合适的水面平台,主要来自两种途径,即退役的水面舰艇与合适的民船。在退役水面舰艇方面,中国现有的大量早期护卫舰,在拆除部分舰体结构之后,均可装备重型火箭炮;民用水面平台,则可使用之前因亚丁湾护航而被炒得很热的中型快速远洋货船,这种货船不仅航速快,最重要的是,这种船舶为胜任装载各种货物,自身结构十分坚固(船舷部分的钢板厚度,甚至厚达30-50mm),可有效承受重型火箭炮的重量,以及射击过程中所产生的船体结构压力。可见,相比反舰弹道导弹,同样作为新概念装备的舰载重型火箭炮的技术难度更低,唯一限制中国发展此类装备的仅仅是实际的需求。
2008年珠海航展上,展出了一款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研发的“神鹰400”(SY400)制导火箭弹武器系统,展示牌的说明资料显示,“神鹰400”武器系统是新型精确打击系统,适合配属营级部队使用,可有效打击多种战役与战术目标。该系统的发射车以8X8卡车为载台,具有1组8联装发射弹箱,采弹箱垂直发射;火箭弹的设计类似导弹,弹体中部装有4片长条翼,尾部装有4片控制面,发动机喷嘴末端内部装有4个发动机向量燃气舵,在垂直升空飞行的初始阶段,由4个控制面与燃气舵调整火箭弹飞行方向,其攻击目标,与一般地对地弹道导弹相同。虽然展示牌称为“制导火箭弹武器系统”,但由其设计与发射方式判断,“神鹰400”可能是8管地对地导弹系统。展示现场的3D影像对“神鹰400”系统的运用做了一些提示,包括系统进入发射阵地、垂直发射火箭弹、火箭弹向量机动与滑翔弹道飞行、各种弹头打击效果、撤离阵地和再装填等内容,似乎说明“神鹰400”火箭系统是一种采用半弹道加半滑翔弹道飞行的导控火箭弹。
0
条评论